课外拓展知识,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思维能力,培养学生的创造力,使学生放飞想象、张扬个性。然而,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里,必须有一个度的限制。“泡沫”的语文课就是太过于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,而忽略了文本的阅读与理解,那只会变成本末倒置,怎么能起到“画龙点睛”的作用呢?教师可以根据本课文所涉及到的课外知识有的放矢地引进课堂,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层面。 如《雷锋叔叔,你在哪里》这一课中,老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雷锋生前的事迹,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雷锋这个人和他所代表的“助人为乐”的精神,为理解“哪里需要献出爱心,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”这种“活雷锋”精神作好铺垫。 同时,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延伸情节、丰富想象,如《坐井观天》中,教师放手让学生构思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在或生活,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故事情节,不管答案如何教师都应加以鼓励,这样,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遇到一片广阔的天空,潜力一激即发。 有度的课外知识拓展是学生思维的延伸,为学生日后创造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这也是我们打造“双赢”局面的延续。苏霍姆斯基曾经说过:“在人的心灵深入,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,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、研究者、探索者,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,这种需要特别强烈”。所以我们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延伸,而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研究。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,语文课堂打造“双赢”局面日趋重要,势不可挡。作为新一代的语文老师,我们必须领会精髓,创造性地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,让学生真正地享受这殿堂的美丽与可爱,为我们语文课的教学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。 |